传染病早报告的四种类型及标准性要求主要包括确诊病例报告 、疑似病例报告、疫情调查报告和预警信息报告。首先 ,确诊病例报告是最常见的传染病报告类型 。当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例时,需在规定时间内,如甲类传染病2小时内、乙类和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 ,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
四早防控要求具体为: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防控要求具体内容早发现:要求社区 、村屯、企事业单位、有关机构等切实加强对本地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员的排查、登记和管理,以尽早发现可疑患者,为下一步的早报告提供前提条件 。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 、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 ,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1、传染病防治法中关于疫情报告和公布制度的具体规定如下:疫情报告制度:遵循属地原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一旦发现法定传染病,应按规定的时限、内容、程序和方式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
2 、《传染病防治法》对传染病疫情公布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定期发布疫情信息: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定期发布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则负责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疫情暴发或流行时的信息公布:当发生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需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
3、具有报告职责的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具有报告职责的人员:在上述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以及乡村医生 、个体开业医生 。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报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义务。
4、法律分析:有关疫情和防治的信息公开法律的规定是《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明文确立了“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在平常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 。
具体如下:甲类传染病,如鼠疫和霍乱,由于传染性非常强 ,其上报时限是两小时之内。乙类传染病,如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 、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其上报时限是24小时之内。
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乙类、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及时向属地乡镇卫生院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至代报单位。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2小时,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为24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 ,乙类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也为2小时,其余的则在24小时内上报。
对于春季易发的小儿传染病,如乙 、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诊断结果 ,实行网络直报的单位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单位则需要在24小时内寄出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收到纸质报告卡后,有责任在2小时内将其转为网络直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