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但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现代的中医逐渐衰落 ,西医的不断强化,导致中医生存空间被慢慢压缩,一代代的中医大师相继去世 ,后继乏力,有太多的精华遭到失传,是时候振兴中医的时候了。
2 、伤寒也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疫情之一。它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水源和食物传播 。在古代 ,由于卫生条件不佳,伤寒的流行往往导致大量人口的感染与死亡。 疟疾 疟疾是一种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和出汗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在中国古代,疟疾的流行十分普遍 ,特别是在气候湿润、环境炎热的地区。
3、公元196年,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外感热病及当时的烈性传染病,统称为“伤寒” 。当时 ,伤寒的死亡率高达三分之二,突显了疫情的严峻性。公元217年,疠气流行 ,根据曹植《说疫气》的记载,疠气导致许多人死亡,甚至有家族全族覆灭。
4 、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 ,发病1至3日之内死亡,大约死亡一千七百万至两千八百万条生命,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意大利、英国死者半数 ,据称是由中国商人和蒙古军队传入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国清朝后期。其它的疫疾还有痘疹(天花)、大头瘟 、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
5 、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疫情 ,25万人死亡 。1960年,巴西爆发天花疫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1575年至1577年 ,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了一次斑疹伤寒疫情,造成约200万人死亡。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 ,50万人死亡,另有3万人死于利沃尼亚 。
那些古代疫情背后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以诗驱疟:文学与疫情的奇妙结合 在古代,疟疾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在医学手段相对有限的古代,人们却发明了一种独特的“药物 ”——以诗驱疟。
以诗驱疟:文学与疫情的奇妙结合 东晋道士的尝试:在东晋时期,就有道士通过朗诵诗歌来驱除疟疾的记载 。据《太平御览》收录的唐人尹志操的《老氏圣记》中描述 ,道士舒道云身患疟疾多年,吴猛传授他《三皇诗》并让他朗诵,结果舒道云的疟疾竟然痊愈了。
据统计 ,从1701年至1955年,全球人口死亡率从30.4‰降至8‰,这表明随着社会进步 ,人类对抗瘟疫的能力显著提升。然而,2020年和2021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人口死亡率产生了影响 ,导致2020年和2021年死亡率分别为1‰和8‰。这说明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全球社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
生杏仁不能吃记得《后宫甄嬛传》里,安陵容就是吃苦杏仁自杀的吧?古人早已知道这个冷知识 ,生杏仁坚决不能吃,吃掉之后是要人命的。因为杏仁中含有一种名叫苦杏仁苷的物质,这种物质本身无毒,但是 ,这种物质一旦水解,分子里所含有的羟腈部分,就会变成氢氰酸。
太平记》续编等 ,成为日本中世末法思想的重要素材 。京都祇园祭等传统活动中的流镝马仪式,也被部分学者认为与驱散疫病的集体记忆有关。冷知识延伸尸体处理方式:中世日本因佛教影响普遍实行土葬,但大规模疫情下传统墓地饱和 ,迫使当局采用河葬。
在古代,中国发生过非常多次的瘟疫 。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记载,从公元前两百多年到上个世纪民国初年 ,这总共两千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爆发了三百五十二次的重大疫情,平均下来每六七年便会爆发一次严重的疫情。只清朝这一个朝代 ,就爆发了一百一十五次的疫情,平均下来,三年便会发生一次疫情。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 、疙瘩瘟 ,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 ,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
可见,忘记了老祖宗的教训是一个大问题。 “富则兼济天下”这方面马云做得非常好,这次疫情中他成为先锋人物 ,是大家的楷模。当然我国还有很多这样的楷模人物,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90后年轻人 ,他们在疫情中慷慨解囊的事迹层出不穷,让武汉同胞倍感温暖,也让我们中国同胞感到骄傲。
疫情三年以来 ,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许多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得以康复,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网友们纷纷表示,中医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与西药相比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价格实惠 、易于获取等优势,更适合广大民众使用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